文/博览历史
编辑/博览历史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诺贝尔奖,作为备受世界关注的奖项,其获奖者被誉为对全人类做出最大贡献人士。
数年来,中国人获得诺贝奖者屈指可数,近些年除了莫言与屠呦呦分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医学奖外,国人在诺贝尔物理学奖等奖项上鲜有建树。
多数人对于华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印象都停留在杨振宁、李政道等科学先驱上,殊不知在我国近代史中,有这样一位物理学家,曾经先后有三次机会获得诺贝尔奖,但都因为外力干扰而不得不放弃。
此人便是我国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获得者——王淦昌。
作为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王淦昌一生都在致力于核科学研究,其不但为我国核科学与核武器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是培养了我国一大批核物理学专家,前文提到的李政道便是王淦昌的得意门生。
然而,王淦昌这个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泰斗,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国际上销声匿迹,甚至在国内也鲜有人知其动向。
整整消失了十七年的王淦昌,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时,不仅为新中国研发了原子弹,而且亲手为中国奠基了多个核试验平台,更是中国国防现代化的重要开拓者。
王淦昌院士一生经历了海外求学、抗美援朝、苏联深造、埋名研究等诸多阶段,这位令人尊敬的核物理科学家,用其毕生心血撑起了新中国核科学研究事业。
就在王淦昌院士从一线研究室退下,终于可以安享晚年之际,却因在公园遛弯时被一疾驰而过的自行车撞到,最后也因此而不幸离世。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当时撞倒王淦昌的肇事者至今没有出面自首、承担过错,而这位本来可以陪伴祖国走入二十一世纪的核科学巨擘,就因这样一场意外而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这片土地。
下面,就让我们回顾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获得者王淦昌的人生轨迹,来缅怀这位将一生都献给祖国的伟大科学家。
三次与诺贝尔擦身而过
1925年,王淦昌如愿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当时许多人并不清楚的是,这个来自江苏常熟的沉默寡言的小伙子,之前学习的是汽车驾驶与维修。
可以说与同时代那些名门望族的富家子弟截然不同,王淦昌的原生家庭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务农之家,但是王淦昌本人却十分勤奋好学,尤其喜欢钻研当时的西方先进技术,这也是他为何能在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后自学考入清华的重要原因。
1930年,王淦昌因在清华大学优异的表现,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在选择学校与专业时,王淦昌毫不犹豫地瞄准了当时世界物理学殿堂——德国柏林大学。
进入德国柏林大学威廉皇家研究所后,王淦昌如愿地被收入当时有小居里夫人之称的女核物理学家迈特纳门下。
这个以发现了核裂变的理论基础而闻名的奥地利原子物理学家,一方面给王淦昌的学业生涯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令人扼腕地使王淦昌与诺贝尔物理学奖失之交臂。
当时在迈特纳研究所工作的王淦昌,经过自己的理论研究,向迈特纳提出其可能发现中子的试验想法,并希望可以向学院申请高端研究设备。
但是其导师迈特纳以资源有限等缘由拒绝了王淦昌,只不过其他人都清楚,迈特纳没有认可王淦昌的根本原因是并不信任这个来自中国的年轻小伙子。
然而就在一年以后,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就按照之前王淦昌提出的实验思路成功发现了中子,也十分顺利地获得了诺贝尔奖。
在得知此消息后,迈特纳亲自登门向王淦昌道歉,整个实验室的人都对这个东方小伙子既充满了敬意,又感到十分惋惜。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诺贝尔物理学奖对于王淦昌这样一个年仅二十五岁的青年研究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只是他们不清楚的是,王淦昌关注的重点并不是自己没能得奖,而是中国人错失了一个向世界证明自己的机会。
遗憾是有一点,但是只要有人发现中子,都是物理学界的一大幸事,我们都是站在前人的成果上继续前行,我的名字有没有获奖跟世界物理学的发展进程相比较,轻如鸿毛。
王淦昌当时在研究所内的发言很多人误解为是中国文化中的谦虚,直到十年以后,王淦昌的名字第二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1941年,已经回国任教的王淦昌发表了论文《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该论文一经发出,便在世界物理学范围内引发了巨大反响。
当时该论文不但被美国《物理评论》杂志评选为年度最佳论文,甚至很多人相信,在未来一到两年内,王淦昌必将亲手发现中微子,并一举拿下诺贝尔奖,弥补十年前的遗憾。
然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王淦昌虽然在理论上提出了自己的试验想法,但是国内的科研设备水平远远不足以支撑他完成自己的设想。
为此很多人劝他再次出国,毕竟功成名就的机会就在眼前,发现中微子、获得诺贝尔奖也是为国争光。
但是当时在浙江大学任教的王淦昌拒绝了这一提议,因为他既放不下学生们迫切的求知需求,也不忍心在祖国最需要他的时候抽身离去。
而他当时的学生中,就有后来闻名于世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
不久之后,美国物理学家莱因斯就运用之前王淦昌在《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论文中提出的方法,成功地发现了中微子,并顺其自然地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奖。
这一消息传来之时,王淦昌正在学校的教师宿舍里备课。
王教授当时没有丝毫地异样,相反还流露出了纯真的笑容,仿佛获奖的人正是他自己。
两次与诺贝尔物理学奖擦身而过的王淦昌已经成为业界的传奇,大家虽然偶尔会拿此事与他开玩笑,但更多的是表达对他的敬意,
只是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大约二十年后,王淦昌第三次错失了诺贝尔奖。
1959年,身处苏联某原子核研究所的王淦昌,通过对反西格玛负超子的研究,成功发现了超子的反粒子。
该成果一经发布,再一次吸引了全世界物理学家的目光,这位早已在业界久负盛名的东方核物理学家,又一次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天赋。
当时诸多媒体争相报道此事,并预测只要王淦昌继续在苏联研究下去,诺贝尔物理学奖迟早要被他纳入囊中。
可惜命运再一次展现了其捉弄人的一面,就在王淦昌发表发现超子的反粒子这一成果后不久,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单方面宣布中断对中国核物理研究的技术支持,王淦昌决定放弃苏联的先进科研环境,果断地回到了祖国。
中断了与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合作的王淦昌自然失去了继续探究其实验理论的机会,也再一次掐断了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联系。
两次投入祖国的怀抱
或许三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确让人为王淦昌感到惋惜,但是王淦昌本人却并不在意,他不止一次地提到,他更看重的是自己作为中国科研工作者的身份。
的确如王淦昌所言,他曾经有过两次定居海外、潜心研究的机会,但是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原则,始终坚持自己是一名中国的科研工作者。
第一次抉择发生在1934年,也就是王淦昌在德国留学后的第四年。
当时王淦昌因为表现优异,获得了研究所的奖学金,因此得以遍访英国、法国、荷兰等欧洲诸国,在孜孜不倦地进行学术交流的同时,王淦昌也在观察西方国家的经济与社会状态。
可是随着他访问的足迹越来越广,他心底的难过与愤怒就越发强烈,因为无论他走到哪里做学术访问,对方都十分惊讶于他是一名中国人。
王淦昌痛苦地发现,当时的西方国家不但对中国的印象停留在落后与贫穷,而且十分鄙视中国人,甚至公开嘲笑当时的中华民族。
这让王淦昌这位不到三十岁血气方刚的青年体验到了此生从未感受过的耻辱与愤怒,于是访问归来的王淦昌,毅然决定要返回中国。
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外凋敝之际,一方面日本军国主义在不断蚕食着我国的东北,另一方面,国民党内部呈现军阀混战的局面,全国上下都在水深火热之中。
因此德国柏林大学的许多同学都劝阻王淦昌不要在这个时候回去,尤其是当时王淦昌已经在研究所里获得了一定的声望,假以时日,必定会成为物理学界一颗耀眼的明星。
科学无国界,为了你挚爱的核物理学,你也应该留在德国继续深造。
面对同侪的挽留,王淦昌态度十分坚决。
科学可以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他的祖国,尤其是在此时此刻,中华民族需要每一个儿女。
回国后的王淦昌中断了他的科学研究,投身于培养更多青年科研工作者的教育事业中。
第二次至关重要的选择发生在1960年,当时王淦昌已经在苏联交流与学习了四年之久,如前文所述,王淦昌在苏联期间不但学术成果颇丰,还取得了国际上的认可。
但是随着苏联单方面与中国交恶,并撤出了其在中国支援的科学家,此时身处苏联的王淦昌,面临着生死攸关的选择,因为苏联人不想放他回国。
苏联政府清楚,尽管中断了对中方的核科学研究技术支援,但是王淦昌这位世界顶尖的核物理学家足以弥补这一短板,甚至有可能在技术上反超苏联。
因此苏联人软硬兼施,希望把王淦昌留在苏联研究所。
但是王淦昌的态度十分坚决,他承诺不带走任何研究资料,并且不会对外公布苏联的关键核心技术,最终苏联政府做出了妥协,王淦昌再次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只是令外界意想不到的是,返回中国的王淦昌很快便销声匿迹,消失在公众的视野长达十七年之久。
许身为国的十七年
从苏联回国后不久,王淦昌这个名字便在核物理学界消失,正当业界对其去向充满疑惑之时,中国大西北的无人区里,出现了一个名叫王京的研究人员。
没错,王淦昌回国后接替了之前苏联科学家的位置,肩负起了为中国研制原子弹的重任。
而这项艰巨的任务保密性极高,要求王淦昌不但要隐姓埋名,甚至连家里人也不能联系,王淦昌面对国家委以的任务,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西北之路。
只不过这一去便是十七年之久。
而连同王淦昌一起在荒无人烟的大西北执行这一绝密任务的,还有邓稼先、郭永怀等科研先驱。
关于王淦昌是如何度过这消失匿迹的十七年,历史还没将那段岁月向我们公开,足见这段工作的保密级别之高,以及战略地位之重要。
但是我们知道,1964年10月16日,中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这便是两弹一星的由来,其背后是无数个王淦昌一样默默无闻的科研工作者的付出。
1978年,已经年过七十的王淦昌终于得以从新疆回到北京,也终于和自己阔别多年的家人得以团聚。
然而一生都奉献给科研事业的王淦昌,并没有安享退休生活,而是仍旧奋斗在科研一线,直到自己体力不支,不得不退居幕后。
只不过令人惋惜的是,王淦昌院士没能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但是相信王院士已经预见了中国在新世纪的快速发展,也预见了中国科技巨龙的腾飞。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