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一张图。
via. 贱贱的理财笔记
因为年底休假的关系,最近我频频刷到酒店相关的消息。
大环境之下比往年便宜这并不意外,但着实没想到,连澳门地标级酒店都跳水这么严重。
这地方在我脑中的印象,一直是全中国最牛、最奢华的酒店聚集地。
然而如今三四千的套房,五百块就能住;
每家都在搞活动、做优惠,腰斩、5折都已经是最不起眼的力度。
超值划算真香,是现在澳门旅游笔记里最常出现的词汇。
但,先别急着看到降价就高兴。
越是在无数人心中最能代表繁华与享受,最能代表塔尖上的那颗明珠;
当它无奈黯淡的时候,就越是叫人唏嘘。
01
澳门怎么成了
大湾区最没存在感的城市?
有博主说,这是澳门酒店行业自己在内卷。
我不这么认为。
更直接的原因恐怕是,去澳门的人比以前少太多了。
via.奶油奶油
以为这空荡荡的街景源于博主精湛的取景技术,但接着一搜,才发现并不是。
这就是最近的澳门,马路上没有车流,著名景点也罕有游客。
熙熙攘攘无数个日夜的官也街,如今空得能一眼望到头。
via.Riisa 伊纱
关口跟街头一样空空荡荡,2分钟秒过的通关体验前所未有。
via.Dx
特意去找了当地的统计数据,直到2019年,澳门都一直处于摩肩接踵的状态中。
单日出入境人次高达几十万,是个想起来就觉得挤得慌的地方。
然而随着突如其来的疫情,澳门骤然冷清,一个月的游客数量甚至比不上过去一天的。
对于旅游娱乐产业占整座城市90%以上的澳门来说,没有人,就等于没了生机。
到现在,被冲击的各行各业都在逐渐转型、恢复。
可过度依赖旅游娱乐的澳门,恢复起来往往比别人更加艰难。
而当我为这些实在的数据、图片惊讶的时候,才突然意识到一件事:
澳门旅游业的萎缩之所以让人震惊,是因为大部分外地人对澳门的印象,有且只有旅游、娱乐。
虽然人人都知道澳门繁华似锦、极致奢华,但除了规划假期,几乎不会想起它。
事实上,网上一直有人讨论,为什么澳门这么没有存在感?
讨论的契机往往是突然想起来,诶,TVB哥哥们啥时候都这么火,怎么隔壁澳门没有明星?
大湾区的几大中心城市都刷过一轮热搜了,澳门呢?
影视作品里的澳门形象或许是最直接的例证。
小时候看韩剧, 里面出身财阀世家的男主,表现身份地位的方式,都是去澳门度假、开会。
好莱坞大片的镜头也有落在澳门的时候,但也一样,只拍到酒店顶层的豪华套房,以及光怪陆离的夜景。
澳门的出镜率一直很高。
有人统计过,仅2010年到2013年这一段时间,每年在澳门取景的电影就超过40部。
可这也是最矛盾的地方。
澳门是别人灵感的天堂,但却没有澳门电影、澳门剧,也没有风格鲜明、影响出圈的流行文化。
只有澳门的灯红酒绿、声色犬马,如同背景板一样在别人的故事里匆匆掠过。
曾拿下韩国票房冠军的《夺宝联盟》也在澳门取景
很少有镜头对准澳门人如何生活,对准澳门这座城市自己的前世今生。
关于这座城市的种种繁华,都没有故事、没有土壤,自然也少有人会对它有长期的关注,或是深刻的理解。
这种缺乏存在感的处境,就像现实里的澳门一样。
辉煌灿烂的旅游业看起来花团锦簇欣欣向荣,可遭受冲击的时候才猛然发现,那些繁华其实也有脆弱的时候。
02
没存在感的城市,
缺的到底是什么?
最令人遗憾的一点正在于此。
澳门缺的其实不是故事,是讲故事的人。
举个例子,澳门陆地面积很小,小到能当成计量单位用:秦始皇陵有1.7个澳门那么大。
可就是这么小的澳门,却有包括牌坊、教堂、庙宇、城墙在内的二十几处世界遗产。
明明是一座建在文明遗产中的城市,却少有人去记录、去讲述、去分享。
于是在如今的旅游攻略里只剩下哪里拍照好出片这一个标签。
澳门三湾斜街
同样是美食之都,当所有人都因为名人、电影知道广州粤菜的时候;
取葡萄牙菜、粤菜、东南亚菜等各家之长而成的独一无二的澳门菜,直到2019年才有了一部美食纪录片。
几百年中葡文化交相辉映的化学反应,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普通澳门人,其实有很多的故事可以说。
但在旅游娱乐产业极度繁盛之时,很少有人会注意到摩天大厦地下,同样也有一片扎实厚重的土地。
客观事实是,如果没有意外,单一的旅游娱乐产业,就足以带来优越的生活。
2019年以前,澳门的人均GDP一度达到8万美元,在IMF发布的全球各地区人均GDP统计中排名第三。
富足安稳的社会环境,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一代又一代澳门人的性格和选择。
2000年老剧里的澳门街
我们前段时间聊过广州、深圳的南漂文化,最强烈的特质就是那种向上漂流的渴望。
而在澳门,这种渴望好像没有那样强烈。
年轻人的未来集中在一个产业,本地已有的福利和发展已经相当优渥。
一种常见的误解是,这里的人安于妈阁祖荫,没有奋斗的欲望。
但能把酒店、旅游业做到极致的他们,又怎么会没有向上的野心。
问题可能在于,疫情之前,澳门极度发达的旅游业、酒店业、娱乐业是优势,也是一种无形的桎梏。
生活在这里,未来职业的选择,个体的思维方式,都自然聚焦于最热门的那个行业。
方向似乎都规划好了,只需做好摆在眼前的工作,缺乏足够的动力去思考更长远的未来。
可与此同时失去的,也有向外扩展的视角和机会,以及对长期主义的理解和认知。
当整座城市的视野趋同,过度依赖单一的产业结构,抗风险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低,就成了大厦背后的阴影。
电影《游龙戏凤》中的澳门
从疫情给澳门经济带来的冲击就能看出来,仅酒店这一行,去年就亏损了93.6亿,九千多人因此失业。
汹涌旅游的人潮骤然消散之时,澳门自己也一起陷入了迷茫。
可也正是疫情后恢复艰难的困局,成了寻求更多元化发展的动力和契机。
前不久公布的澳门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到,未来不能再依靠单一产业,要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机会,推进产业结构的多元改善。
如果说旅游业赖以生存的是外部的力量,那么推动健康产业发展、现代金融、高新技术及文化体育等产业,发掘的则是自身的驱动力。
比如澳门的影视行业,几个月前就曾为此展开讨论,希望改变澳门没有自己的电影、自己的产业的问题。
从1966年至今,祖国内地的观众基本没多少人在电影院里看到过澳门电影。
他们已经意识到,比起做一块烟花一般灿烂、但转瞬即逝的背景板,主动去把故事讲给大家听,才能拥有更长期的价值。
处在后疫情时代的迷茫与焦虑中,新的知识、新的思路,无疑是最能带来安全感和希望的东西。
只要多一种思维方式,就会多一种关于未来的可能。
在大湾区整体发展的时代机遇之下,多元化是澳门未来最显著的关键词之一。
全新的产业规划与湾区政策红利,赋予澳门这片土地全新的机会,也赋予了土地上的人们源源不竭的、改变和出发的勇气。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